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5-08-11 13:51:29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月光启蒙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1

这是我国著名诗人孙友田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讲故事的情景。文中夏夜的月光,母亲甜美的嗓音,明快、含蓄的歌谣、民谣以及温馨的插图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意境的美、语言的美、亲情的美。可以说这是一篇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让学生获得精神享受的绝好的教材。但是,今天的课堂教学效果却着实有点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

一、课堂节奏不够紧凑。课堂教学中试图面面俱到,学生不会的要讲,学生会的也讲,讲了不会的还是要讲,结果整篇课文用了三课时,却似乎还没有讲完。更糟糕的是,自己的“东拉西扯”似乎让学生坠入了云里雾里,学生茫然地跟在我后面完全不知所措,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完全被剥夺了。

二、学生始终在文本之外徘徊。首先表现在“读”上。文章的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尤其是那些民歌、童谣,富有童趣,原本以为学生会很感兴趣。然而,课堂上学生读得机械、呆板;其次,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积极,一个问题问下来只有几个学生在主动的思考,其他学生似乎游离于课堂之外,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只要是:

一、学生的许多语文习惯没有养成,如课前预习。尽管老师已经布置了,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很好地去完成,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任务去应付。这直接影响着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的完成。

二、教师本人对教材钻研的不够,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课堂上目标不明确,不能抓住重点引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2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为好的童年生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在教学这一片段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表现令我惊讶,他们对民歌民谣根本就不感兴趣,在自渎时,发现有些同学在暗自发笑,我想,这也许是因为这些歌谣、民谣是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作品的缘故,早就落伍啦!现在的学生更喜欢的是卡通人物吧。

在听母亲吟唱的录音,同时要求想象自己同样也在妈妈的怀抱里时,有些学生显得有些不耐烦,更加不会感兴趣,更出乎我的意料。但是我进而一想,恍然大悟:现在的学生钟情于电脑和电视,家中也没有露天的阳台,父母也没有心思给孩子讲那些老掉牙的民俗歌谣,难怪毫无兴趣。更何况,现在的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了解不少,对于那漆黑的夜空早已经没有了联想和憧憬……

在这些歌谣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发的进行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之间进行了讨论,自己进行探究,一部分本来没有学习自主性的同学在另一部分同学的带领下体现出了自己学习的个性,他们也能积极思考,体会到了母亲的勤劳,辛苦,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这些都是同学自学体感受的,体现出来的。

在学习到最后时,我适合进行拓展,通过课外资料及学生的资料来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人物的分析、感悟更深了,我又及时拓展母亲年老后的形象“母亲老了,甚至失去了记忆,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通过拓展母亲老年的形象,又适时回到课文,把作者记忆中的母亲与年老后看到的母亲进行强烈的对比。使学生更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更能体会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阅读是感悟、积累是过程、探索是发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想,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3

《月光启蒙》是一篇蕴涵丰富的散文,讲述的则是诗人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诗意的月光下,母亲搂着他,唱起动听的歌谣、童谣,讲故事、猜谜语,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点亮了心灯,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得到了有益的启蒙。课文以“民谣、童谣、故事、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读过本课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浓郁的诗情美,流淌着的亲情美,蕴涵着的意境美,在字里行间无不流露。

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性化阅读,让课堂绽放活力。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努力使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了广阔的时空,也让学生充分接触到了文本。在教学童谣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由去读文中的三首童谣,想想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读?学生读得方式很多,用活泼的语气读,用舒缓的语气读,用拍手的方式读等等再由此想到小时熟悉的童谣。从而感受到童谣带给自己的快乐,想到母亲带给作者的启蒙,这既是对文本本身的迁移,又是对自己情感的迁移。诵读童谣洞开学生的心门,引领学生到达了情感彼岸,教学点化和润泽了学生的情感,使得课堂绽放出朝气蓬勃的活力。

二、有效的课外补充,让课堂延续生命。

语文教学具有巨大的弹性,诸如时代背景的简介、知识的补充、信息量的拓展,这就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实施德育渗透的广阔空间,把握时机,精心设计,圆满完成预期的目标。在教学完课文后,我又出示了《月光启蒙》的部分原文,并深情并茂地娓娓读来。“……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赶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想: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4

一、找准切入点是关键

《月光启蒙》是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歌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启蒙”又是重中之重。 “月光”不能少:“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的启蒙。“启蒙”不能少:作者的原 ……此处隐藏12315个字……洁与美丽,感受到母亲给 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鉴于此,考虑到课堂容量的有限,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感受歌谣的深远意境,体会母亲用歌谣的形式激发“我”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 术的爱作为教学重难点。整个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展开,即: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夜之美,二读感悟歌谣之美,三读感悟情感 之美。

我注意到,课文插图也很精美,可谓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在教学伊始,我便直接呈现插图,配以轻柔的《月光曲》,饱含深情地描绘这幅月 夜美景图,借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奠定情感基调。初读课文后,为了让学生感悟月夜之美,我依然从插图入手,先引导学生说出夏夜月光下小院的美妙,再走进 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月光下的恬静和安详,再次体会夏夜的美妙。教学歌谣时,考虑到内容浅显易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 中感受到母亲的勤劳,体会到母亲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学生建立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之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月下启蒙的情境,直观展示母亲 动听的歌声,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动情的引读、学生情 不自禁的接读将课堂推入高潮,当母亲那“芳香的音韵”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飘满整个小院,飘满整间教室时,我们的心也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于 课文开头所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学生已经心领神会:童年的夏夜,有母亲的歌声相伴,有着芳香的音韵相伴,怎能不美妙呢?当再

读这一部分内容时,我 分明能感受到他们的投入,听出来他们已读出了语言文字背后所蕴涵着的“情”。通过这三个层次的体验,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重难点不攻自破。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14

此次参加包河区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评比,我执教的课题是五下的《月光启蒙》。这是一篇淳朴优美而又意蕴丰富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读过本课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字里行间无不流露浓郁的诗情美,流淌着的亲情美,蕴涵着的意境美。不过,就第一课时而言,就学生初次接触文本而言,要内化这些感受,是颇有难度也是极富挑战性的。因此,从美入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借助精美感人的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凭借教师诗化般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优美意境,架起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沟通的桥梁,获得个人独特的体验和感受,把语文学习化为充满诗意的情感之旅,是我本课的设计理念。

“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由题入手,是我备课的首要环节。分析题目,“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细读文本,不难发现, “启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月光”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一特定环境中给予“我”最初的启蒙,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引领我走上诗歌之路。作者的成就显然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母亲”则是教学的中心,正是母亲把她对孩子的爱通过歌谣、故事、童谣、谜语全部给了“我”,让“我”受到最初的启蒙,感受到月夜的宁静与美妙,感受到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感受到母亲给予“我”的朴素、纯洁的爱。鉴于此,考虑到课堂容量的有限,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感受歌谣的深远意境,体会母亲用歌谣的形式激发“我”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作为教学重难点。整个教学设计围绕“一条主线,三种体验”展开,即:以母亲对作者的启蒙为主线,一读感悟月夜之美,二读感悟歌谣之美,三读感悟情感之美。

我注意到,课文插图也很精美,可谓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在教学伊始,我便直接呈现插图,配以轻柔的《月光曲》,饱含深情地描绘这幅月夜美景图,借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奠定情感基调。初读课文后,为了让学生感悟月夜之美,我依然从插图入手,先引导学生说出夏夜月光下小院的美妙,再走进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月光下的恬静和安详,再次体会夏夜的美妙。教学歌谣时,考虑到内容浅显易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受到母亲的勤劳,体会到母亲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学生建立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之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月下启蒙的情境,直观展示母亲动听的歌声,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在音乐的渲染下,教师动情的引读、学生情不自禁的接读将课堂推入高潮,当母亲那“芳香的音韵”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飘满整个小院,飘满整间教室时,我们的心也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于课文开头所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学生已经心领神会:童年的夏夜,有母亲的歌声相伴,有着芳香的音韵相伴,怎能不美妙呢?当再读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分明能感受到他们的投入,听出来他们已读出了语言文字背后所蕴涵着的“情”。通过这三个层次的体验,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重难点不攻自破。

《月光启蒙》的教学结束了,但回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一系列过程,又是那么得诚惶诚恐,感觉依然不够完美,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一、 公开课也好,常规课也罢,更多的还是应该将学生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都要立足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以生为本”,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是学生个体,更是学生全体;不仅是优等生,更是学困生。本次上课,我在与学生的互动方面明显做得不够。

二、 教学预设应该围绕着课堂上的生成作出及时、灵活、有效的调整,不能为了一味“维护”自己的教学思路,而“不依不饶,生磨硬套”;陷入自己设计的“陷阱”,而“难以自拔”,使时间无谓地流失。本次上课,在学生初读课文,引导质疑这个环节中,虽然没有学生响应,但为了维持我的教学思路,我依然“固执”把学生往我预设的问题上靠,浪费了不少时间。

三、 在课堂上适时的评价是推动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不仅仅用一长串的不同的话语去评价是一种艺术性的评价,有时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个示范都是评价。

有思才有所得,发现不足才能进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认真面对这些不足,努力改善之,竭力超越之,争取有所突破。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15

《月光启蒙》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其中的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激起了同学们的朗读兴趣。

看着同学们这么高的兴致,我放手让学生去读,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读,同学们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接着,我又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民歌民谣,学生说的很多,有幼儿园学到的儿歌、童谣,有小时候“启蒙老师”教的方言童谣,特好笑,看来他们在预习时花了很大的功夫。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了增进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我建议学生好好整理自己收集的资料,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第二天的早读课上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诵读童谣,让他们重温幼时美好的回忆。

第二天的晨读课上,同学们都很认真,很投入,我看到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